柠萌北京办公空间位于一栋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建筑中,三层楼的独栋建筑具有强烈的对称感。域式建筑在此基础上,为柠萌影视创造了一个与之呼应的办公空间,让节奏与秩序感融于其中,并运用自然元素打造一个舒适怡心的办公场景。
三层楼每层楼平均面积约1200平米,楼层规划上,根据隐私程度不同,由一楼至三楼递增;一楼包括接待大堂、餐厅、影院、健身房、会议室等,二楼为主要办公与会议区,三楼则由办公室 、大会议室与接待空间组成。
一层 First Floor
走进室内,先进入到的是一层空间枢纽的接待区,7米2长的悬挑前台首先映入眼帘,石材与石材之间的相嵌关系,将大堂各自为阵的体块关系连接在了一起,并弱化了在大堂视觉中心的四根结构柱。
300平米接待区为未来的公司形象展示保留空白的同时,利用了天花与墙面点缀的弧形造型与灯光搭配,丰富了接待区的层次感。在接待区横向天花中线上,利用了对称的圆角造型与灯带分割了空间的视觉关系与功能性,前区主要作为展示区,后区则为等候区与拍照区。天花灯带与石材墙面在造型上也做了联系,一方面增加了南北横向的通透感,另一方面墙面的切割也让光产生了实体感。
拍照区位于方正的大堂区的最底端,利用原有空间布局形成了一个半围合空间。灯光上利用圆形软膜天花提供了拍照所需要的柔和光与穿过前台产生了一个次视觉焦点,提供团队拍照区域的同时,也为未来空间增设卡座休憩区打好基础。
接待区分割了一层南面的会议区与北面的休闲区,在走道设计上,也通过了照明与灯具材质的选择,将两边的性质区分开来。
餐厅区以亮黄色强化了品牌形象,与木色搭配的同时,利用拱形造型,将空间氛围区别于其他区域,营造出了较为轻松活泼的用餐场景,希望员工与访客能在用餐时充分休息与转换心情。
南面办公区设置为临时办公与会议区,属于有对外性质的空间。走道空间作为会议区与办公区间的灰空间,同时兼具了临时等待区的功能,因此在天花设计上,将等待区天花高度适当下降,提供了较为静态的动静区分割。
二层 Second Floor
二层的中心区域为前厅区,以玻璃盒绿植区为核心,作为二层空间的主视觉,在二层入口及各个主动线上均能将视线落在绿植区。除此之外,在布局上也模拟了四合院的空间关系,将前厅区围绕著玻璃盒绿植区布置了会议区、茶水区与电话间等人与人交流的空间,利用了二层洄游动线的属性,使之承担了整个办公层的交互纽带。
玻璃盒绿植区在灯光设计上,同样利用了软膜天花的设计模拟了天光的效果,作为中心区的焦点照亮了整个空间的同时与射灯进行搭配,让整个空间在光感上张弛有度。
二层作为主要办公区,南北两侧基本为对称布局,过道两侧结构柱以壁灯进行点缀,界定开放办公区空间界线的同时,增添了灰空间的柔和氛围。
开放办公区呼应了原有建筑结构的秩序与节奏,天花以圆弧造型与间接照明相互搭配,给予办公区更柔和适宜的灯光氛围。间接照明利用了工位线性灯上方的空间配置了灯带向上打光,使圆弧造型光线从边缘柔和的晕染开来。
圆弧造型的设计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难度,在造型与功能的平衡上,在靠过道部分,主视线遮挡的天花区域,将圆弧一半调整为直线,方便安装侧出风口,施工方也对检修口进行了优化,将检修口设计为弧形检修口。
三层 Third Floor
三层区别于一层与二层,材料应用上更为多元与深沉,前厅的悬浮水景台,除了造景的目的外,也同时提供了一个动线导向性,区别于一层与二层的洄游动线,将更多的动线导向南侧,为北侧的接待空间提供了进一步的隐私。
前厅区后方的大会议室,在保证大型会议基础上,在靠窗区域预留了空间保证了能增添座椅,以满足全员会议的功能
三层南北过道延续了一层与二层的弧形元素,但在设计与材质上有所区别,使三层空间整体材质在统一中,根据细微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氛围。
常规办公空间,大门作为办公空间的界线,在公共区域与办公区域间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分隔,我们希望在入口区域设计上,能打破传统边界形成一个具有邀请动作的空间,因此空间中并未设置前台,取而代之以吧台桌沿动线摆放,即在入口区域产生社交活动的可能性。同时,在入口区域保留了大量的留白设计,目的是为未来预留更多活动发生的可变空间。
此项目位于办公楼的顶层,在采光上有较好的先天条件,除了大面积的落地幕墙采光窗,在开放接待休闲区还有一个大面积的长方型天窗。我们在天窗下方的吊顶进行了再设计,以斜圆柱体的造型重新改造了天窗,并在圆柱侧面增加了软膜,在入口处强化形式感体验,在夜晚时软膜能赋与空间如天光的照明感受。
进门右侧为一个兼具茶歇/吧台/开放会议的多功能区,设置于入口开放休闲区,一方面强化了此处作为动态空间的功能,另一方面多功能区也能辅助未来预留的空间可能性。
入口左侧设计为阶梯洽谈区,靠墙处设计了三层台阶,可同时作为展示陈列区与洽谈座位区。此区的L型吧台与办公区域茶水区吧台相连,洽谈区吧台在穿越玻璃隔断的同时,材质由水磨石转变为微水泥,阶梯区则由微水泥转变为木纹防火板,藉此强化了玻璃隔断作为动与静区间的介质作用。
开放办公区地面以过道的微水泥,将两侧的灰色及白色水磨石地砖进行空间区分,电话间以软包进行墙面处理,除了隔音作用外,也能让较小的电话间空间增添舒适感。
材质选择上,整体以灰与白等中性色为基调进行搭配,包括水磨石、微水泥、金属、玻璃砖、弧形玻璃、木纹防火板、毛毡及人造石等,通过软包、毛毡及家具的材质及色彩去中和整体空间的冷色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