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厅运用现代时尚的工艺与传统中式禅意相结合的方式,使现代的工艺与中式的灵魂相互交融,冲突中呈现出一种更高级、含蓄的气质。
走廊与办公室都以木色为主色调,通过圆角处理、绿植的摆放与灯光的结合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氛围。而中式特有的气韵,也在此空间中更显大气精妙。
步入14层的电梯厅,一排“DENTONS”字样落地logo便落定在视线中央,静穆的紫色在一众冷峻大理石灰与清新木色间跳脱而出,打破着访客对律所死板且固定的想象。一般而言,这类大型logo普遍出现于办公大楼底层外围,但我们突破性地选择将这一建筑景观设计表现手法运用于室内,除了能够为前厅增加强烈仪式感之外,也间接创造出了一个供众人合影的绝佳位置。
前厅接待客人的区域开放式地置有两套宽敞舒适的白色沙发组,结合大成低调包容的企业气质,我们并未在这里堆砌过多的宣传物料。侧向的电子竖屏静态地播放着律所宣传片,四周书架上丛立着与司法相关的专业书籍,简约干净的背景在空间中自然地营造出不见圭角的质感氛围。但仍不止于此,当我们把长形沙发撤至两旁,仅留下茶几和两张椅子后,再与窗边的三层阶梯一组合,这里又衍生成为了访谈、分享的功能场景。
顺着动线往内深入,书架走廊的尽头是一弧米色荣誉墙。顶部的长线形与点状灯带交错排布,在地面对应形成反光,适当地延长了空间视觉,亦给人一种向前的指引感。诚然,如今作为全球律所业内领先的大成,早已无需靠量取胜,墙面上仅疏密有致地挂着10余块荣誉方匾,每一块在业内都足够有分量,剩下的炭灰色方匾皆为空白,似乎也在预示着律所未来的无限可能。
由于建筑体本身是不规则的,四周不可规避会存在许多犄角区域,我们根据这一特性,将与前厅相连的大会议室设计为可多样变化的模数空间,通过活动隔墙和移动玻璃的闭合与展开,从而组合出不同场景下的运用功能。
在中线位置的隔板完全关闭的情况下,钻石型的异形大会议室可分割为两间独立使用的会议室,且为了更加契合日常会议的使用需求,整体墙面采用着吸音力良好的硬包材质。而当使用者收叠起中线隔板,推开那面藏有巨幕LED的活动隔墙后,这里又可灵活转换为兼顾大型会议、职业培训、模拟法庭等其它用途的综合空间。
建筑本身存在着许多无法改变的固有设计,即核心筒内部囊括着消防前室、空调强电管井、设备间等硬件部分。在保证利用率的前提下,我们以三面展示墙界定了平面的中心区,并重新规划出内外两个回型走廊——称之为一环路与二环路,单单就动线而言,双环线便无疑会使内部交通变得更为便捷,而另一方面,这些环线还被赋予了更多元的角色用意。
处于内圈的一环路路面较为宽敞,我们在与之紧邻的核心筒墙面上设计了一系列与律所相关的文化展示,直面地展示出大成的专业性,以及律所丰富的文体业余生活等;而外围的二环路则是作为合伙人与开放区人员行动的主线路,以此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旨在促进团队间进一步沟通。
在律所的工作区域,我们大量采用了封闭性更少的直条桌,无疑能够更好地促进团队间的沟通协作,而每张桌面的正中还立着可遮挡视线的屏风板,这样又为对坐的彼此增加了一定的隐私性。且为了兼顾透明度与私密性,四周的办公室与小型会议厅亦均以磨砂玻璃作为隔断,在营造出一种所有空间相互交织共享的氛围之余,亦让法律工作者的办公环境留有一份严谨的风度。
我们并没有按18层既有办公室的处理把休闲区安放在空间的边角位置,而是直接将其与工作区相连,形成公共的缓冲地带,且两者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界限,仅是通过家具的错落摆放加以区隔。
在整体的风格与材料方面上,我们摒弃了一切过于复杂、繁冗的铺陈,而是将目光聚焦在空间本身的体验感,借由不同隐形的“互动媒介”,创造更多丰富的场景使用模式,浸润式地将大成的性情融合于处处细节之中。
与此前的18层办公室相比,14层空间在用色与VI的表达上彼此呼应着,依旧延续着现代简约的黑、白、灰、木色的色彩搭配,并缀以局部VI色提升,只是此次更新在同色系的明度选取上会更为轻盈温柔一些。且我们在VIP室、办公室等区域加入了许多木制元素,这些天然大方的材料亦会使得空间质感随时间推移而生发出另一番韵味。
文化,是一种感知力,它作用于空间中,建立一种视觉感染力。文化带来的场域既“空”,又“非空”。“空”在于它不是我们所能真实触及的物体,而是一种感知力。“非空”在于我们通常不会观察某个“文化”,而是观察“文化”带来了什么。观其通过视觉带来的美;追随其通过感知诠释的美。凝视观看,忘却言语。
不同的材质具有不同的气质与属性,而不同属性的物品组合在一起,就能完成一个主题最初感觉的设定。
陈设色调提取PANTONE流行色彩,在不同的空间做明度和冷暖的变化调和,在同色系中运用不同明度饱和度变化来使得空间富有层次感,也赋予空间精致与活力。
接待区 Reception Area